張惠菁新作,上禮拜閱畢,內心彷彿空了洞?

冥王星→象徵巨大而深沉的轉變

書背寫著:「關於這世間不斷變幻、未知難測的種種,
我們總是只能截住其中的一小段,去為他尋找一種說法。
我們試著用敘述去中和、稀釋龐大的未知,
然後指著一個容易標識的時間點說: 其實,一直都是變化著的;
沒有一分鐘停止過。」


我便知道在工作上越來越接近自己的『大限之期』了
因為
沒。有。變。化?

__其實是害怕自己被學生同化成那般無可救藥的漂流


快速瀏覽每一本週記裡的課題關於學生天使與魔鬼的部份,
我很難給評語...
因為
我。辭。窮?


似乎看的書越來越隱晦,造成的只是了解更深層的自己
然後,越來越難靠著『在講台上蠕動*賣弄學識』去得到『快樂*共鳴』


有一本週記裡這麼敘述著:在鏡子裡才是真實的自己,現實的她不快樂


那我呢?
每個早自修必須投注自己在『放棄』的氛圍之中,
也就更難給學生一種近乎砥礪*鼓舞的回饋...
於是,我近乎躲在辦公室讓自己忙碌了【超廢的阿】


也可以有成就感的大概是下課時間3年級給我的腦力激盪吧
比如今天一個十分有趣的話題,可以『挑戰』參考書的鬼話連篇
OS:我以前超愛找參考書把柄的阿XDDD

究竟臭氧or魚類 which one happened first?

我都把普生拿出來K了呢XDDDDDDDDDDDDDD


答案根本不是discuss的key point
思緒變動的過程足以satisfied
更讓我牢記書中的話

「人始終是有種共性的。微妙地相似著,又關鍵地差異著。這相似與差異都是重要的。
因為看到了相似,就不會再把自己的問題當作宇宙創生以來最重要的事
---許多人都有共同的經驗啊,不需要構築一個密林中的城堡來自我防衛阿。」

「也因為看到了差異,發現面對同樣的問題時,不見的人人有同樣的取徑,
於是那條走出密林的路,即使有其他人提供的參考地圖,最終還是必須自己去闖蕩了。」

「但在這樣的過程裡,我們畢竟學會了一些從容。
過去彷彿與世界犄角相向、堅硬的抵抗著什麼,你一直感覺自己與之格格不入的,
那些人群,看不順眼的事,粗糙的摩擦著感官的事物。
忽然就發現了,一直以來你都與他們共生而存在。」


SO,書腰這麼寫著:「獻給 變動和變動中的人」。


嘿嘿,也獻給今天如此值得紀念的時刻
歡迎妳回來!What A Wonderful Day! ^_______^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♥愛當螞蟻的某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